浏览数:0次 发布时间: 2020-06-23 00:41:56
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的传染病,人群普遍易感,目前儿童、青壮年、老年人均有发病。但多数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,免疫能力较低,甚至存在基础疾病,因此感染的几率更大。在面对疫情时,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而更容易产生焦虑、抑郁、恐慌等不良情绪。
我们先来分析疫情当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特点:
其一,认知能力较低。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,大脑功能一定程度发生了弱化,导致感觉能力降低,意识性差,反应迟钝。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时,难以及时反应和应对,需要较长时间来接受疫情信息。再有就是注意力不集中,难以靠自主学习和掌握疾病基本知识和防控知识,对疾病的认识,很多时候只能靠“道听途说”,也不懂得甄别真假。
其二,存在明显的孤独感和依赖感。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,尤其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老人,缺少思想和感情交流,有明显的孤独感,很多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有了焦虑不安、心神不定等情绪基础。老年人的行动力减退,情感脆弱,很多事情需要依赖子女或其他人去做,所以即使在当前如此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,很多老年人也难以主动自觉保护自己,需要他人反复督促。
其三,存在焦虑和抑郁表现。春节是老年人翘首以盼全家团聚的日子,但疫情发生之后,因为和亲人分隔两地或生病“隔离”治疗等,暂时无法团聚,进一步催化了焦虑情绪,出现如紧张害怕、无用失落以及消极抑郁等。
其四,易怒和恐惧。老年人情感不稳定,容易伤感,容易激怒,如对疫情防控措施不理解,出现拒绝配合、发怒等表现,但劝导之后又容易产生懊悔心理。老年人虽然不是很了解疾病知识,但也知道疾病大体的危害性质,会害怕自己感染,担心会拖累家人,因此会恐惧疾病。
其五,出现睡眠障碍。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降低,容易出现睡眠减少,睡眠浅、多梦、早醒等睡眠障碍。加上疫情氛围的影响,可能会加重睡眠障碍问题。
提问者:那么在当前形势下,如何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呢?
专业解答:
第一,控制信息摄入量。如今疫情信息大量传播,其中还夹杂着许多不实的疫情谣言,信息摄入越多、越杂乱,大脑就越难处理,焦虑不安、恐惧的发生率就越高。因此,老年人要自觉控制疫情信息摄入量,不要过分关注疫情变化,尽量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做的防护上来。家人要留意老人的关注点,适时干预不正确的关注点,引导老人相信官方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,避免信谣传谣。
第二,尽量少出门。面对疫情,积极预防、避免感染最为重要。家人要耐心跟老人解释疫情的情况,教他们如何做好自身个人卫生及防护,说服其尽量少出门,避免因长时间不能外出而产生抗拒、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。居家修养时注意多通风,如果确需外出,务必戴口罩,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,回到家要洗手,这是最基本、最安全的防护要求。
第三,维持健康,规律作息。老年人应合理安排饮食,多喝水,保证新鲜果蔬、维生素的摄入,保证身体营养需求。同时关注冬春季节天气变化,注意保暖,谨防感冒。居家防护疫情一定程度上会给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带来不适应,应保证规律作息,避免影响睡眠质量。
第四,充实生活,转移注意力。在不外出的情况下,老年人可利用室内空间活动,做一些令自己愉悦的事情,例如,进行简便而又力所能及的小运动和小游戏,诸如打太极,写书法,下象棋,泡热水澡,甚至做家务等,使自己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维持身心的愉悦。
第五,多与家人交流,积极寻求心理支持。疫情流行时,老人容易感到孤立无援,这时建议老人多与家人交流,家人之间相互鼓励,沟通感情,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。如果家人之间因“分隔”不能相见,可以利用网络视频通话、语音等方式进行交流,要多给家中老人关怀,避免老人过于恐慌、焦虑。
第六,正视接纳老年人的紧张、恐惧、焦虑情绪。如果老年人出现紧张、恐惧、焦虑情绪,我们要正确对待、理性接纳,并给予足够的情绪支持。疫情信息铺天盖地,老年人很难甄别信息真假,易将情况绝对化、普遍化、灾难化,产生紧张、恐惧、焦虑等情绪。对此,家人要积极与老人交流,陪同老人合理宣泄情绪,并普及正确的疫情信息,多讲述抗击疫情的积极信号,讲述当中的感人事迹,引导老人心态正向转变,让其相信国家正在科学、有序、精准推进防控工作,是有信心、有把握战胜疫情的。
第七,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卫生人员的帮助。当老年人出现严重恐惧、紧张、焦虑等应激反应,或其他严重心理问题时,建议及时到心理专业医疗机构就诊,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寻求专业帮助。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热线:0752-2234880。
温馨提示:
对于有焦虑、睡眠障碍、恐惧、抑郁、疑病症、强迫症、躯体化症状等的求助者,心理援助者可以引导和转介到专业机构进一步调适,或通过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公众号、惠州睡眠心理健康订阅号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援助热线0752-2234880进行咨询和预约就诊。